【原文】王曰:“格尔众庶(1),悉听朕言。非台小子(2),民敢行称乱(3)!有夏多罪,天命殛之(4)。今尔有众,汝曰:‘我后不恤我众,舍我穑事(5),而割正夏(6)?’予惟闻汝众言,夏氏有罪,予畏上帝,不敢不正。今汝其曰:‘夏罪其如台(7)?’夏王率曷众力(8),率割夏邑(9)。有众率怠弗协(10),曰:‘时日易丧(11)?予及汝皆亡。’夏德若兹,今朕必往。“尔尚辅予一人,致天之罚,予其大赉汝(12)!尔无不信,朕不食言(134)。尔不从誓言,予则孥戮汝,罔有攸赦(14)。”【注释】(1)格:来。众庶:众人,大家。(2)台(yi):我。小子:对自己的谦称。(3)称。举,发动。(4)殛(ji):诛杀。(5)穑(se)事:农事。(6)割(he):易,意思是为什么。正:征,征讨。(7)如台(yi):如何。(8)曷:竭,尽力,竭力。(9)割:剥削。(10)有众:臣民。率:大多。怠:怠工。协:和。(11)时:这个。曷:什么时候。日:这里指夏桀(12)赉(lai):赏赐。(13)食:吞没。食言:指不讲信用。(14)罔:无。攸:所。
对了,商人是把首领称为帝的,他们认为自己的祖先是玄鸟,天命玄鸟,降而生商,是上帝或者说天帝的后代,所以他们也可以自称帝,敬天和敬祖先就紧密地结合到了一起。
商代的祖先神观念虽然比夏代的天命、天罚思想更具体、系统,但仍逃脱不了认知能力狭隘的限制,不但对自然灾害无法抵御和解释,而且对朝代更替,对商灭夏的事实也难以解释,故祖先神观念会应运而生。但随着社会的发展,社会矛盾日益突显、复杂,殷人难免也有朝代更迭的恐惧,因此,由自发到自觉地利用占卜的方式处理国家事务,以求事事皆有天命,事事皆合法度,使臣民只能遵从,无法质疑。然而,在历史循环式的进程中,这只能是一厢情愿。自从“丕显文王,受天有大命”后,殷人的统治即在推崇“德治”“、礼治”、“人治”,倡导贤人政治,相对轻视法治的作用。应当指出的是,儒家重人事,并不是纯粹唯物的,对“天”的情结未能完全割舍。为论证“礼治”之正当性,儒家也主张“承天之道”以“治人之情”。最终商朝在纣王的手中断送。
西周
重人文
西周就不再强调鬼神了,相反,他们刻意淡化鬼神,重视人文,分类上来看大约是天道信仰和祖先信仰的结合。主流思想是一种人文思想,礼乐文化,从儒家思想和五经以及当时史料中可以看得很清楚。孔子说过很多,周鉴于二代,郁郁乎文哉!文质彬彬,然后君子等。不过西周也仍是神权政治,天子嘛,天子一词目前看来最早是出于周代的,可以参见武庚纪……这是一种很无耻但是很有用的方法,当然,这个在周代时还好,越往后性质越恶劣。。。
西周初年,为论证文王、武王执政乃昊天之成命,周公等人修正了原有的君权神授说,将原先殷人专有的祖先神塑造成各族共有的神,神佑护谁,完全取决于各族首领的德行。昔日,殷王受命于天,因殷王德昭,使民归顺,所以天命归之,而当纣王德行荡然无存,而等人将“天”赋予了浓厚的lún_lǐ色彩和道德属性,就连力主“人定胜天”的荀子也未有完全超脱“天理”,仍将人间的各种关系比作天地之理,天地之序。儒家这种天人观在当时是无可非议的,人的认知局限即使是“圣贤”也难以逃脱,而儒家对人事的关注事实上已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理性基础。周王之德足以配天之时,天命便由商转至周。基于这样的的思想,西周人开始关注人事,这主要是吸取了殷商只关注神权统治,忽视人心向背的教训。在上述思想指导下,西周开始了剧烈的政治、文化变革。由“神事”向“人事”关注视角的变换,使一套全新的,影响深远的规范“礼”应运而生。在法律思想方面,周公的“明德慎罚”原则也是在“以德配天”思想指导下确立的。周公反对殷商的残暴刑罚,殷商的“国之大事,在祀与戎”的凶残狂暴。有鉴于此,周公主张德刑并用,要求对犯罪进行具体分析,区别对待;反对族株连坐,主张教化。周公的思想对传承其事业的孔子及儒家不能不产生深远的影响。当然,周公的法律思想除“宽”的一面外,也有“猛”的一面,且其“以德配天”“、明德慎罚”思想的施行也未能贯彻于始终。“受命于天”的文王的子孙也跳不出历史的周期律,正如其“以德配天”的理论所言,当王之德行荡然无存时,天不会再庇佑他。
春秋战国
诸子百家争鸣,信仰众说纷纭
周王室迁都洛邑,中国历史先后进入春秋、战国时期。此间,政治上,诸候割据称雄,思想上,诸子百家争鸣。各家所持信仰呈现纷繁各异的态势,法律思想方面也是各执一端。
以孔丘、孟轲、荀况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是当时的显学之一。孔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奠基者,出生于周礼保存最完善的鲁国,这使得其有机会
喜欢梦里的岁月长河请大家收藏:(m.dmbook4.com),辣文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