杨雄在仕途中没有犯过什么大错,在同僚中声望也很高,这反而让杨坚更加担忧。我们前面第一次提到四贵的时候也讲过,没有任何事件作为契机或导火索,也没有任何征兆,开皇九年(公元589年),杨坚突然下诏任命杨雄为司空,剥夺了他的军权,十年后(公元599年),封清漳王,仁寿元年(公元601年),又改封安德王,理由是“安”、“德”二字与杨雄德行相称。我们可以看到,无论杨坚给杨雄什么样的封号,始终都没有让他回到核心领导层。到后来隋炀帝执政的时候,虽然曾让杨雄担任过太子太傅、京兆尹,还做过一些地方官,但其权力已经远远不及他在文帝朝担任左右卫大将军时那么大了。隋炀帝大业八年(公元612年),炀帝东征高句丽时,杨雄发病死于军中。
又是令人唏嘘不已的一生!
杨雄之后,我们要介绍的人物是李德林。李德林(530——590),字公辅,博陵安平(今河北省定州市)人,从其生卒年来看,李德林属于隋朝早期重臣,他的政治生涯有很大一部分是在南北朝时期渡过的。与隋朝其他几位重臣相比,李德林没有苏威、高熲那样强有力的政治手腕,也没有虞庆则、杨雄那样的军事才能,他是一个比较纯粹的文臣,《隋书·李德林传》记载:
德林幼聪敏,年数岁,诵左思蜀都赋,十馀日便度……年十五,诵五经及古今文集,日数千言。俄而该博坟典,阴阳纬候无不通涉。善属文,辞覈(详实、严谨)而理畅。
李德林年轻时除了以才情著称,还以孝著称。父亲去世的时候,李德林扶柩还乡,寒冬之日光脚单衣;母亲生病时,李德林在家一边读书,一边照顾母亲,拒不出仕,后来他出去做官后,母亲病逝,他整整五天水米未进,患上发热病,遍体红肿。李德林身边的一些朋友陆骞、宋士素、张子彦等给他调制汤药,他拒不服用,没想到过了几日,病突然好了,大家都说这是李德林的孝心感动了上天。李德林身上的这些品质得到了当时很多人的欣赏,也引起了一个人的兴趣——北齐任城王高湝。高湝是高欢的第十个儿子,《北齐书·高湝传》对高湝的形容词是“少聪慧”,神童之间往往比较有共同语言,高湝非常欣赏李德林,把他召入府邸,常在一起交流。李德林从此进入了北齐系统,正式踏上仕途。高湝把他推荐给了尚书令杨遵彦,推荐信中称赞他:
今岁所贡秀才李德林者,文章学识,固不待言,观其风神器宇,终为栋梁之用。至如经国大体,是贾生、晁错之俦;雕虫小技,殆相如、子云之辈。
这些赞美之词几乎把李德林捧上了天,杨遵彦半信半疑,亲自考察了他一番,也觉得很满意。此后,李德林的官职以惊人的速度向上攀升,先后做过丞相府行参军、员外散骑侍郎、中书舍人、中书侍郎、通直散骑常侍等要职,基本上都是以文职为主。值得一提的是,李德林在文林馆(北齐所设的集合了一大批文人学士的文化机构)工作时,曾和时任黄门侍郎的颜之推共事过,而颜之推留给后世最宝贵的财富就是妇孺皆知的《颜氏家训》。
周武帝宇文邕平定北齐之后,力邀李德林为自己效力。后来杨坚辅政,李德林就转投到了杨坚的门下,在处理三方叛乱时常向杨坚出谋献计,处理各种军务文书,解决梁士彦、宇文忻、崔弘度收受尉迟迥贿赂的问题,避免杨坚临阵换将的重大失误。杨坚曾感叹道:“若公不发此言,几败大事。”但是,与虞庆则、苏威、杨雄一样,李德林最终也渐渐在杨坚门下失宠,源于两件事。第一件,隋朝初立,虞庆则建议杨坚屠戮北周宗室,削弱宇文氏的影响。李德林出于一个文人的气节与道义上的考虑,坚决不许杨坚这样做。但是从前面我们对杨坚的一系列介绍中,大家都能察觉到杨坚固然勤政,但有时的确是个强硬冷血且危机感非常强的人,面对时时可能造成威胁的宇文氏,他自然不会站在李德林这一边。李德林“自是品位不加,出于高、虞之下。”第二件,苏威提议每五百户设一个乡正,用以处理民间诉讼。李德林再一次站出来反对,理由有三,一、乡正在乡间必定有亲属朋友,天高皇帝远,如果把这么大的权力授予乡正,很容易造成判决不平的问题;二、要在仅仅五百户的范围内选出乡正,恐怕其才其德都难以保证;三、有些偏僻的县乡不足五百户,不具备选举的条件。杨坚觉得李德林说得也有道理,于是就召集百官商议,大家都同意李德林的意见。苏威见自己的意见不被采纳,于是又提出一个想法——废郡。李德林仍然反对,不过他反对的不是废郡,而是苏威的做事方式:“修令时,公
喜欢隋唐我来了请大家收藏:(m.dmbook4.com),辣文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