帝师乃是一位中年儒雅之士,他并非萧见深小时的唯一座师,却是萧见深十三岁中途回朝且再入江湖之后,唯一坚持三月必写一份教案与功课远程寄送给萧见深的老师。
多年下来,萧见深亦十分尊重对方,也多少认可对方的主张。
但在土地一事上,他们的分歧无法转圜。
“殿下,”站在萧见深背后的男人沉声说,“你要做此事,就是与天下为敌!这满朝的文武,这全天下的地主,从此都只会致力于与你斗争!你叫他们破家失财,他们就能拧成一股绳一同对付你!一个人是无法和一个天下抗衡的,身为人君,当思舟与水之理,因势利导,疏通阻塞,方才是治国之道。”
“老师此言谬矣。”萧见深道,“文武百官与地主,固然为水,不过沧海之一粟;莫非老师也认为,这一部分的人占了天下多少的土地,就占了这水中多少的比重吗?”
“然而那些不识文字不知礼仪的凡民又懂什么?”帝师奋声争执,“臣不反对殿下处理其中一部分的人,也不反对殿下最终将土地还与百姓的宏愿,但殿下切不可操之过急,昔炀帝修建大运河之结果,史笔铮铮,殿下莫非一点教训都不能吸取吗?”
萧见深转过了身。
月光照亮他的面孔。那面孔如天之月,如山之雪。
“老师觉得百姓因愚昧而可憎吗?”他问。
帝师拱手:“臣并无此意。然而百姓之愚昧总使其容易被人利用,殿下应当做之事,不是一味的怜悯,而是将其引导矫正;殿下当务之急,也不是一味的因怜悯而站在整个朝堂文武的对面,而是将朝堂文武化为自己的臂膀双手,如此方能搬弄天下。”
萧见深微微一笑。
“老师说此话之时何不看孤之脸?老师可曾记得最初给孤布置功课时所写的开篇?”
“党锢之祸不止,党争之日不绝;平衡之术,乃帝王心术。”
“老师说孤对百姓怜悯过甚,以至于失了决断……孤之心,其实未曾如此。百姓在孤之心中与野草无异,百官与地主在孤之心中与藤蔓无异。若野草缠缚藤蔓之身躯使藤蔓伏地,野草该杀;若藤蔓抢夺野草之生机使自身肥大,藤蔓该杀。孤认同老师之言,平衡之术,乃帝王心术。老师却未见认同孤的平衡之道。”
帝师无言,片刻后道:“殿下竟还记得此句……臣几乎忘了。”
“国朝至今,虽内忧外患,文官依旧掌握有足够权柄。正如老师所说,若孤不向他们做出一些妥协,政令甚至难以出京,毕竟各州府主管全是科举出来的书生,只要是书生,就有同届,就有座师。若一个科举出来的书生,敢不在意同届,敢不在意座师,他便当真该被口诛笔伐,唾骂不止。所以他们当然连成一线。”萧见深顿了顿,“若此事稍一妥协能够办成,孤不惮于对满朝妥协一二。但此事真要办成,孤不能有一步妥协。老师不必再劝。”
此时耿夜深深,寂然无言。
站于萧见深面前的帝师沉默片刻,去头上乌纱说:“此事臣不敢苟同。”
萧见深的目光落在帝师脸上。
君与臣,师与徒。
他道:“老师当知,孤既作此决定,便容不得知晓事情而心怀反对者。”
帝师道:“臣知。”
萧见深又问:“老师可回心转意了?”
帝师道:“臣还有几句话。”
萧见深微一沉默,随后颔首:“说。”
“第一,臣与殿下非同道之人,然臣今夜所说诸言,无一字为己,乃忧虑江山社稷之安稳。臣上对得起天地,下对得起黎庶。请殿下留臣身前身后名。”
萧见深说:“可。廷杖之下,具为诚臣。”
“第二,臣之家人,请殿下赐毒酒一杯,与臣一道上路。”
萧见深说:“可。”
“第三,臣以命死谏,殿下将来若因此而路遇危难,忆起臣之贱命而能中道收手,臣含笑九泉;臣以命死谏,殿下将来若真排除万难,做成此之一事……臣亦含笑九泉。”
萧见深:“……可。”
然后。
宫中侍卫进入,将其拖出殿前阶上,而后便有专司廷杖之人上前,杖责而下。
重重的拍打声在夜里传出老远,几杖下去,血肉模糊。
萧见深就站在近前。
一滴血划开夜幕飞溅到他眼睫之上。
他一合眼,血珠便自眼前滚落而下。
这一年,五月榴花红似火,流红了这京都几重楼。
傅听欢看着眼前的男人。
他突然间明白了对方何以慈悲,何以冷酷。
他沉思许久,缓缓说:“你的名声就是因那时之事被众人攻歼,方成今日局面。”
“不错。”萧见深说。
“而你并不在意,因为这些便如尘埃草芥,不能撼动你如磐石前进的脚步。”傅听欢又道。
萧见深以沉默表示认可。
“可惜世人不知你究竟做了何事,最该为你生死的人骂你如炀帝厉帝,是否诚为可笑?”傅听欢道。
“我并未因怜悯做最初,亦不需因回报做最后。”萧见深道。
“……是。”傅听欢如此说,“你不过因为平衡之道。”
他又一沉思:“你好男色之流言应当也是自那时而起,这就是三人成虎,言之凿凿了吧。”
“没错,孤不好男风。”萧见深回答,但在说话这句话之后,他看着眼前的人,却突地一顿。
这点细微的之处并没有引起
喜欢孤有话说请大家收藏:(m.dmbook4.com),辣文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。